《音乐课程标准》在1- 2年级学段目标中这样阐述:“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在几年的低年段音乐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味要求孩子们在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静态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他们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如果根据该年龄段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并因此热爱音乐课堂、享受音乐活动,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目的也最终达成。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瑞士着名体态律动专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应引导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教学中通过“动”,不仅能使学生寓教于乐,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将变得更自信、更智慧、更健康活泼,当然更加的热爱音乐。
一、以动入境,调动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如果直接开始上课,学生很难进入状态,不利于教学。根据巴甫洛夫“条件论”,在音乐课开始前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音乐课特点的特殊情景,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如在课前让学生跟音乐做常规的音乐游戏,或者让学生随着音乐按节拍做不同的动作进入教室等等。这样,在音乐课伊始便创造了非常浓厚的音乐气氛,为下面上好课做好铺垫。我曾经选用了一首美国舞曲《跳到我这里来》作为上课前的热身舞,舞曲热烈而动感,再加上由学生自编的现代感十足的双人舞,还可以互换舞伴,学生的热情达到了空前的高涨,每节课前都要放松地跳一跳,乐此不疲。选这首舞曲还有一个缘故,就是它同时也是我们学校的上课铃声,这个热身舞促使学生格外关注上课铃声,这样的有机结合让人看到的是一群迫切想上音乐课的学生,这个热身舞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以动悟情,加深音乐体验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当学生聆听歌曲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现行的一、二年级教材上,歌曲的情绪无外乎抒情柔美、欢快活泼之分,后者的比例还居高一些。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第一遍听歌曲时就能听出来了,他们随着音乐或温柔的晃动,或欢快的颤动,这一刻他们已经深深地融进了音乐的情境中。如在教唱《小宝宝睡着了》这首歌时,优美舒缓的音乐响起的同时,学生即能随着音乐轻晃身体,还有的闭上眼睛做安睡状,摇篮曲的风格特点已经被他们充分领悟;而在教唱《玩具进行曲》时,学生则一个个自发地站起来跟随音乐原地踏步,情绪豪迈而向上,步伐坚定而有力,进行曲的风格特点被他们完美演绎。
这种情况下,有时候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善于表达或喜欢的姿势、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人人都要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只需要与音乐形象、情绪相吻合。
三、以动启智,提高音乐体悟
音乐作品是靠音乐语言来表达的,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渠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只有开放学生多个感知通道,才能让学生对音乐做到真正的主体参与,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情绪因素,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创造能力。”
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情境,只有他们完全融入音乐所要表达的氛围中,他们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不同音乐内容,通过旋律的悠扬、柔和或速度的快慢或情调的悲喜来感受音乐。我始终认为,音乐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结构上相对简单的古典音乐供学生听赏,如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西西里舞曲》等。类似的这些音乐作品的结构以音乐段落为单位,而二段体、三段体作品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律动体现音乐作品中的对比、变化、重复、再现等结构变化。相同的动作体现相同(或相似)的音乐,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音乐的变化,这些都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
如欣赏《西西里舞曲》,在了解了相关的音乐背景后,学生能直接感受到的是乐曲在力度上的变化和旋律的高低走势,而这同时也是一个ABA三段体曲式的音乐作品。在先行让学生尝试了自己用动作表现音乐之后,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这首舞曲的律动:
A乐段:由六个乐句组成,小提琴演奏使得这部分曲调悠扬舒缓,每个乐句的旋律相似又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每个乐句的前半句旋律线呈上升势,而后半句则是下滑势。鉴于此,我们选择了用手部动作来表现音乐,或随音乐高上去,或随音乐低下来,总之这部分的动作是柔和而优美的。
B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其它乐器的加入使得这部分音乐变得激昂有力,但每个乐句的旋律线走势仍然类似于A乐段。因此,我们的手部动作仍有高低变化,只不过力度上变得强有力,而不再是柔和的动作。
A’乐段:跟A乐段相似,最后结尾处作了调整,我们当然也以不一样的动作做了收尾,但情绪上仍然是柔和而优美的。
我所执教的一年级7个班,在一起用以上动作表现这首舞曲时,每个班每一个学生无不沉浸在这首优美的古典音乐中,在优美乐段处无一不想用最柔美的动作来匹配音乐,在高昂乐段处又无一不想用最有力的动作来诠释音乐。“动”这一最有效、也最直观的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听懂了深奥的古典音乐。
四、以动促学,突破音乐难点
低年段歌曲教学的重点一般是用合适的声音唱好歌曲,而歌唱时候的动作表演往往也能作用于歌声。如在教唱《玩具进行曲》时,这首歌的曲风决定了要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来演唱,“有力”处理不好就演变成了喊叫的声音,而“坚定”于一年级的学生就更为抽象了,我适时的让学生右手握拳随音乐节奏在胸前作上下状,他们很快便领悟到了“坚定”的内涵。
低年段歌曲的难点也多为节奏难点。如《大树妈妈》这首歌,歌曲简短却有多处休止,而且不是在句末,是在一句话的第一个字后。一年级的学生多半不认识五线谱,自然不知道在休止处停顿,这时候我一边范唱一边动作(休止处动作停住),学生马上便能有样学样,顺势也让他们认识了休止符。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动”则是一帖催化剂。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尊享美妙的旋律,徜徉在音乐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舞蹈》杂志 舞蹈杂志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