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师说》。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阐释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简单而言,传道,就是教导学生道理、道德,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授业,就是传授学生学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从业创业的基本技能;解惑,就是为学生点拨迷津、解除疑惑、打开心结,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心理。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时刻谨记自己肩负的特殊职责与神圣使命,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从古至今,号召广大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师的声音从未消停过。一方面,师德师风已经形成于教师行业、渗透在教师言行之中,成为一种优良传统。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目标,成为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无形力量。教师应该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真正做到:传正道、授精业、解困惑。
一、传正道,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道,是道理、道德、道义。正道,就是一个社会公认的、每个人都应当明白的道理,都应当遵守的道德,都应当信守的道义。传正道,说明教师不仅要教人知识,还要教人做人。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这就是要求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品行,用自己的优良品格和真心诚意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传道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鲜明的时代感。社会的发展变化,赋予传道不同的内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5年教师节前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代表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主讲教师代表时曾说:“现在我们讲传道,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传道”的现代含义。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传道的含义,具备高尚的情操,遵循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品质、情操和道德观,也就是说要有优良的“师德”。只有师德优良的教师,才能做到为人师表。当前,必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正如山东省淄博市一位农村教师所说:“一个知识有缺陷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有缺陷的人无法用知识来弥补,教师师德的缺失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胜过知识缺陷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自觉遵守《教育法》、《教师法》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时刻铭记、自觉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只有自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只有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热爱教育事业,甘于奉献,乐于耕耘,才能把正道弘扬得更广更远;只有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授精业,做社会进步的引路人
业,乃学业、职业、事业。不同的时代,教师所授的业不同。封建社会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往往是四书五经,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即使是现代社会,在多数人的脑海里,依然存在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意识,升学依然是大多数人读书的目的,不少教师也因此被升学率的指挥棒赶着走。这些现象可悲而不可忽视。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是阶梯的缔造者。一个人口将近14亿的泱泱大国,要蜕变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国家,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作为教师,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教师,不能简单地只传授知识、学业,更要的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打拼事业,即从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和发展职业能力为主,除了把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外,还要以学生日后走出社会为落脚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大批能就业、会创业的学生。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具有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和方法论。俗话说得好:“若要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水之积也不厚,负大舟也无力。”教师只有自觉学习,努力掌握各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掌握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才能跟上科学进步和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把教师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就像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73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院士,从教57年始终坚守“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信念,一直坚持在本科讲坛上,讲义年年修改,亲自批改学生作业。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从中找出共性问题,真正了解学生的弱项究竟在什么地方,再来调整改进教学内容。”正是这种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和道德力量,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的学术道路和人生修养,培养出了著名数学家王诗宬院士、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尤承业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站在三尺讲台,手持两尺教鞭,坚守一种信念,我们教师就是这样将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课堂,就成了呈现“师德”的最直观的平台;教书,就成了“师德”的最直接载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一个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机构,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造就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才是真正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三、解困惑,做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教师除了传道、授业外,还要解惑。惑,是疑惑、困惑。教师这一名份承载了非常多的责任,既要付出汗水和心血,又要奉献爱心和智慧。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个物质极为丰富的年代,在这个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诸多困惑,甚至面对很多诱惑,迷茫、冲动、叛逆等时常影响学生的成长。他们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支持和疏导,就会走弯路,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良师,还需要益友,需要给予他们爱心和耐心,引导他们健康、顺利成长。为此,教师应当做到: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教书育人的核心,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就是要解放人的思想,尊重人的行为,塑造人的品格。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人为本内化到教学活动体系中的具体表现。教师应该从细节做起,关爱自己的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学生提出的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的疑惑,都应耐心解答,并且因材施教,给予正确指导。
(二)具备一颗博爱的心。
师爱,是师德的真谛。陶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人生的最大目的还是博爱。”由此可见,教师应该用爱和智慧来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年轻的心常常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渴望得到理解和关注,另一方面却抗拒被人的亲近和安慰。然而教师的责任心却能转化成耐心和恒心,提醒着我们要默默关怀着孩子们,他们何时需要我们,我们就何时走到他们身边。亲其师,信其道。身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源于内心的关怀,才能达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滋养着学生茁壮成长。否则,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会成为下一个“范跑跑”、“杨不管”。
(三)淡泊名利。
不管你在那一个时代,选择了教书这个行业,都意味着一生要与清贫为伍。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难保全纯洁的教师队伍,一个竞争残酷的世界更容易滋生功利心从而让人不择手段,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把清贫当作清高。但是,清贫,绝对不是教师丧失自己人格、丧失师道尊严,做出违背师德之事的借口!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道德观,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有热爱着教育事业和热爱着学生的人都知道,对学生坚持不懈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只求学生明明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世有淡泊名利的老师,然后才有淡泊名利的学生。“董钱钱”、“ipad老师”之流,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唾骂与抛弃。
古语有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建设师德师风,在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传道授业解惑”,使每一个教师都自觉成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典范和楷模,让每一个教师都真真正正传好道、认认真真授好业、无微不至解好惑,我们的教师就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梯”的光荣称号!
|